栏目导航
1949年五大书记之一的任弼时因病没出席开国大典次年逝世
来源:米乐m6官网 发布时间:2024-12-23 11:30:06
任弼时这位被誉为“党的骆驼”的革命者,凭借一生的坚持与奉献,成为了新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人物。从年轻时的勤工俭学,到加入并参与无数关键历史事件,他始终默默耕耘,为党的事业奉献了所有。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光,任弼时依然没有为自己求得一丝安逸,直至去世时,他依旧心系革命事业。那么,是什么力量让他能够如此坚定地走过一生的风雨呢?
任弼时这位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领导人,虽然他的名字没有像周恩来、那样家喻户晓,但他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党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,却无可否认地使他成为了国家政治框架中的一根坚实的支柱。
1949年10月1日,所有的开国元勋都在城楼上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,唯独少了任弼时的身影。是因为病重的他无法亲自前往参加开国大典。虽然身体虚弱,他仍然通过广播收听了这一盛大的时刻。对于任弼时来说,开国大典是他一生心心念念的历史时刻,但因病没能亲历,心中多少遗憾。
如今当人们来到八宝山,看到墓碑上刻着“任弼时之墓”几个简洁的字样时,可能会感到些许陌生。毕竟任弼时这位位高权重的开国元勋,生前虽然功绩卓著,却从未显露锋芒,鲜少被大众所熟知。很多人对他的名字并不熟悉,甚至有可能不了解他的伟大贡献。
但对于那些熟悉党史的人来说,任弼时的地位和贡献是无可忽视的。他是中国集体的核心成员之一,深谙党内工作与组织协调的重要性。甚至有一位曾经评价:“在我们党内,找不到一个人对任弼时的人品有任何意见。”
1945年,在党的七大中央委员的选举中,任弼时以全票当选,成为极为尊敬的党内领袖之一。他的党内地位和能力是毫无争议的,然而他从始至终保持低调谦逊,从不以个人的名利与权力为先,始终将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第一位。
新中国成立后,任弼时身居高位,但他从不炫耀权力,更没有借助职权谋取个人私利。他的生活简朴,吃穿住行都极为节俭。
1904年,任弼时出生在湖南汨罗的一个普通教员家庭。这一年,周恩来和已经6岁,毛主席已经11岁,而朱德已经18岁。比起其他几位后来成为开国元勋的领导人,任弼时无疑是最年轻的一位。
汨罗与毛主席的故乡韶山冲相距不到100公里,在五位大领导中,毛主席、和任弼时都来自湖南。这个历史巧合,也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之一。正是这样浓厚的革命气息与家乡的文化背景,塑造了任弼时那颗坚定的革命之心。
任弼时从小就非常聪明。16岁时,他已完成了高中学业,准备进入大学。而在那个年代,这样的成绩十分了不起。高中时,任弼时便深刻感受到国家的危机,立下了志向要为祖国的复兴而努力。他学业优秀,而且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。1919年,五四运动爆发,任弼时毫不犹豫地去参加了,并在湖南组织和领导了学生的活动。这一行动令他在当时的湖南共青团中引起了注意。
1920年,任弼时高中毕业,他的梦想是通过赴法勤工俭学的途径,为中国的崛起积累知识和力量。当时李石曾和蔡元培等人在法国发起了这一计划,旨在帮助有志青年前往法国学习,提升自身能力,以便回国为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。
可是任弼时家境贫困,父亲病重,家里连最基本的留学费用都无法承担。无奈之下,他只能放弃前往法国的计划。即使这样任弼时也没放弃自己的理想。面对困境,他仍然坚信,通过学习和积累,终有一天会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,让毛主席注意到了他。毛主席一直关心湖南的有志青年,了解到任弼时的情况后,邀请他加入了俄罗斯研究会。
1921年5月,任弼时踏上了通往俄罗斯的旅程,来到莫斯科并进入了东方劳动者大学,这所大学是当时培养国际革命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。在这里,任弼时深刻体会到了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力量,并与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革命青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。
在学习过程中,他汲取了大量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,还在实践的具体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正是在最近一段时间,他明确了自己革命生涯的方向,并于1922年加入了中国。
1924年,任弼时被中央委派为特派员,巡视安徽的党建工作。1928年,他与徐厚昌一同前往芜湖城西北的香油寺,参加当地团组织的会议。途中因为叛徒出卖,二人被军警逮捕。还好党内对高层干部的高度保密,大部分地方的军警对任弼时并不熟悉,即使知道他的名字,却无法认出他的身份。这为任弼时的自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。
在被捕后,任弼时并没有被立即揭穿身份,反而为此创造了有利条件。当军警咄咄逼人地审问他:“你是干什么的?来香油寺做什么?把你所有的反动活动交代出来,否则就会有烦!”任弼时心中一动,迅速决定装作一个无关紧要的商人。他回答道:“我是湖南人,叫胡少甫,来芜湖做文纸生意的。我从小就爱看《三国演义》,尤其是小乔的故事,听说她的墓就在香油寺,所以过来看看。”
为了更逼真,任弼时故作激动地说:“你们抓我做什么?我还得赶紧回去做生意,老板找不到我怎么办?”这些话令敌人一时疑虑重重,没能立刻确认他的身份。可军警依旧坚信“屈打成招”的老办法,于是开始对他进行严酷的刑讯,威胁要用“踩杠”和鞭打逼迫他交代。
面对这些刑罚,任弼时毫不畏惧,冷静回应:“你们这群土匪流氓,即使踩死我,也没什么好供的。”他的坚决态度让敌人感到迷惑,但他们并没有立刻放弃。经过长时间的折磨,任弼时从始至终坚持沉默,甚至在痛苦中依旧咬紧牙关,坚决不透露任何信息。
最终审讯人员疲惫不堪,开始怀疑任弼时或许真的是个无关紧要的游客。毕竟他如此年轻,怎会是拥有如此强大的意志力?无奈之下,他们决定将任弼时押送至安庆进一步审讯。
当他登上去往安庆的船时,意外发现了同乡小商贩彭佑亭的身影。彭佑亭是任弼时信得过的朋友,两人关系深厚。看到彭佑亭远远地打招呼,任弼时心生一计,眼神示意他不要出声。
当船靠近时,任弼时故意走向彭佑亭,渐渐引起了周围人的注意,慢慢的变多的人围观。他用力摆脱军警的控制,不经意地大声喊道:“你们说我是犯了什么法?我可是做生意的胡少甫!你们这群人真是胡闹!”
这番话并不完全合逻辑,但恰恰由于他的“神神叨叨”,让彭佑亭听出了其中的暗示。彭佑亭立即明白了状况,并巧妙地利用这次机会,在船上悄然下船,前往上海寻找任弼时的妻子陈琮英。在她的协助下,党组织开始展开营救行动。
1929年2月,在党组织的全力支持下,营救行动逐渐取得突破。党组织通过聘请进步律师,设法将任弼时从安庆的警备司令部转移到安徽省高等法院,准备为他提供法律援助。与此同时陈琮英出面以“长沙陈岳云纸店”老板的身份,和长沙当地政府协调,核对任弼时的供词,进一步确认其身份。整个营救行动经过周密部署,最终得以成功。
没过多久,党组织就再次安排了他的重要任务:出任中央长江局委员兼湖北省委书记。虽然他身体虚弱,仍在休养中,但任弼时并没有犹豫,他毅然踏上了新的征程,再次投入到革命工作中。
1934年,红军在第五次“反围剿”中遭遇失败,不得不开始战略撤退,开启了艰难的长征。这段历程充满了挑战和艰辛,尤其是在粮食极度匮乏的情况下,红军战士们常常吃不到足够的食物,有时为填饱肚子,不得不啃树皮、嚼皮带。
任弼时始终与战士们同甘共苦,白天行军,夜晚则处理工作事务,疲惫不堪却从不懈怠。有一次过河时他不慎掉入冰冷的河水中,但他毫不气馁,迅速爬起来,继续向前行进。
1936年7月1日,任弼时和贺龙带领红二、六军团到达甘孜,和红四方面军汇合。几天后,中央决定将红二、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合并成红二方面军,任弼时被任命为政治委员。但这样一个时间段,张国焘却另有打算,想分裂红军,提出南下的计划。
任弼时得知张国焘的想法后,立刻采取行动,坚决反对他的分裂行为。他明确告诉红军的干部和战士们:“不要说破坏团结的话,也不要做破坏团结的事。”他还直接烧掉了张国焘攻击中央和红一方面军的文件,阻止了张国焘继续实施分裂计划。
当张国焘提议召开干部会议时,任弼时毫不客气地反问:“谁来做报告?如果有争论,怎么做决定?”他用这样的形式回击了张国焘,进一步表明:“我们的唯一路子就是北上与中央汇合。”任弼时还耐心地与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沟通,让大家明白当前形势和中央的战略,达成了统一认识。
为了确保红军的长征能够顺顺利利地进行,任弼时积极推动建立统一的领导体制,确保大家在同一条战线上。他还两次向中央发电,建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,形成一个最高领导机构,并提议成立一个统一指挥三个方面军的军事委员会。
为了防止张国焘在北上问题上反复不定,任弼时与红军总部、朱德和张国焘一起行动,确保了红军的方针明确。最终1936年10月,红军的三个方面军在甘肃成功会师,长征也就此结束。
1937年,随着卢沟桥事变爆发,日本侵略者加剧了对中国的侵略。为了团结一切抗日力量,各地的红军部队开始做改编。北方的红军部队改编为八路军,南方则改编为新四军。八路军下辖了120师、115师和129师,迅速集结起来,奔赴山西前线参与抗战。此时任弼时作为政治工作的重要负责人,跟随八路军总指挥部,负责全面的政治工作,协助确保部队的稳定和凝聚力。
在此期间,由于一些特殊任务的需要,任弼时前往苏联进行短期的工作安排。1938年,任弼时带着代表团前往苏联,向苏联政府汇报中国的抗战情况,并阐述了中国在抗战中的作用和任务。在大会上,任弼时多次强调毛主席的正确主张和理论,赢得了苏联的支持,并促使苏联增加对中国的援助和对的信任。
一年多后,任弼时结束访问返回延安,开始参与中央书记处的工作。不久之后,1941年9月,他被任命为中央秘书长,协助毛主席推进延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。
任弼时为人朴实、务实,从不摆架子。在大生产运动刚开始时,他就找到了朋友王震,从部队里借来一台纺织机,亲自开始纺布,不久便取得了显著进展。在延安举办的第一次纺织大赛中,他甚至获得了冠军。
1945年6月19日,在七届一中全会上,毛主席、朱德、、周恩来、任弼时五位被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,大家俗称他们为“五大书记”。这相当于现在的。从那时起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,这五位就是党的最高领导层。
同一年的全会上,任弼时还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。1946年以后,他跟毛主席、周恩来一起在陕北参与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,参与制定了土地政策和推动土地改革,这些都是中央的重要决策。任弼时还在西柏坡的简陋指挥所里帮助毛主席指挥了辽沈战役、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,这三大战役对解放战争非常关键。
任弼时的健康一直不太好。到了1949年11月,他情况更是不佳,不得不去苏联治疗。1950年5月他才回到国内。不幸的是同年10月27日他就在北京去世了,享年仅46岁。
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年。根据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,直到去世前一天,任弼时还在思考“是否出兵参战”等重要问题。
任弼时的去世消息一传开,虽然许多民众无法亲自前往北京参加葬礼,但他们通过种种方式表达了对这位伟大革命家的敬意和哀悼。在10月30日下午,东北局在中央东北局大礼堂举行了一个规模庞大的追悼会。紧接着上海各界也于10月31日在光明电影院举行了悼念仪式,中南局同样在同一天组织了悼念活动。
湖南省湘阴县的民众,也自发组织起了悼念活动。湘阴县的乡亲们感怀这位在革命事业中奉献一生的英雄,他们在家乡的广场上举行了默哀仪式,送别这位为人民奉献一切的革命先驱。
另外湖南省湘阴县县委书记深知要让后人铭记这位伟大的革命家,于是他决定为任弼时修建一座纪念塔。在塔座竣工后,亲自题写了悼词。
这二十个字,凝聚了任弼时短暂而伟大的一生,至今仍然感动无数人。每当人们在这座塔前驻足,心中不禁涌起对这位革命先烈的崇敬与怀念。